囫圇吞棗
從前有個人看書的時候,總會把書中文章大聲念出來,可是他從來不動腦筋想一想書中的道理,還自以為看了很多書,懂得許多道理。
有一天,他參加朋友的聚會,大家邊吃邊聊,其中有一位客人感慨地說:“這世上很少有兩全其美的事,就拿吃水果來說,梨對牙齒很好,但是吃了傷胃;棗子能健胃,可惜吃多了會傷牙齒。”大家都覺得很有道理。這個人為了表現自己的聰明,就接下去說:“這很簡單嘛!吃梨子時不要吃進果肉,就不會傷胃;吃棗子時用吞的,就不會傷牙啦!”
這時桌上正好有一盤棗子,他便拿起棗子打算直接吞下去。大家怕他噎到,連忙勸他說:“千萬別吞,卡在喉嚨多危險呀!”周圍在場的人都笑了。
——《湛淵靜語》
【故事啟示】 這個故事給我們的啟示主要有:首先,我們學習知識時不能囫圇吞棗,而應該把要學的知識徹底理解,再認真去掌握它、應用它。如果學知識只是籠統地學,缺乏思索,就不會學到真正的知識,也不可能對知識靈活運用。再有,倘若人們囫圇吞棗,很容易卡在喉嚨,上下兩難,甚至危害生命。這告訴我們,做事情時,不能一味地求快,乞求一步登天。有道是“欲速則不達”,一步一個腳印地循序漸進,方能規避風險,把事情做圓滿。
【成語釋義】 指不加咀嚼,把棗子整個吞下去。比喻學習時生吞活剝,缺乏思考,一股腦兒地吸收知識。囫圇,整個兒,完整的。
【活用例句】 說實話,我讀《三國演義》不過是~地看了一遍。
【近義】 不求甚解、生吞活剝
【反義】 含英咀華、融會貫通
上一篇:《因勢利導》出處與譯文翻譯,成語故事《因勢利導》意思解讀
下一篇:《圍魏救趙》出處與譯文翻譯,成語故事《圍魏救趙》意思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