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胸有成竹》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胸有成竹:xiōng yǒu chéng zhú
詞源:宋·蘇軾《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故畫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少縱則逝矣。”
詞由:文與可是宋代著名的畫家,特別是竹子畫得尤為好,就象真的竹子到了他筆下一樣。他為什么能把竹子畫到這樣程度呢?就是他對竹子的一姿一態十分熟悉。他為了畫好竹子,就在自己住房周圍栽了許多竹子,經常地仔細地觀察,在一年的四季中有什么變化,晴天雨后是什么姿態,茂盛時和蕭條時又有什么不同。當他一提筆畫竹子時,心中就有一個具體的竹的形象呈現出來,所以他就能畫出真的竹子來。
詞義:畫竹子時心里就有了竹子的形象。比喻做一件事前已作了全面的考慮。
書物:宋·晁補之《贈文潛甥楊克一學文與可畫竹求詩》:“與可畫竹時,胸中有成竹。”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五回:“此刻十有九成的時候,忽然被這難題目難住,看著就要撒決了。但是看承暉的神情,又好象胸有成竹一般。”巴金《談〈滅亡〉》:“《滅亡》不是一部成功的作品。而且我的寫作方法也大有問題。這不象是一個作家在進行創作,倒象一位電影導演在拍攝影片。其實電影導演拍故事片,也是胸有成竹。”老舍《鼓書藝人》:“一見老婆胸有成竹地沖著他們走過來,他的臉繃得鐵青。”
上一篇:成語《肘腋之患》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荊釵布裙》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