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改弦更張》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改弦更張:gǎi xián gēng zhāng
詞源: 《漢書·董仲君傳》:“今漢繼秦之后, 如朽木糞墻矣, 雖欲善治之, 亡可奈何。……竊譬之琴瑟不調, 甚者必解而更張之, 乃可鼓也。”
詞由: 西漢時, 漢武帝劉徹舉賢良文學之士, 請他們對施政方針提出建議。董仲舒上書說: 漢朝繼秦而立, 秦朝的舊制度都不適用了, 好比琴上的弦已經陳舊。漢朝是接著秦朝建立起來的, 事實已經說明:秦朝的法令制度是不好的, 就象爛木頭一樣不能造房子, 象糞便一樣不能泥刷墻壁。即使賢士能人,也不能執行它而把國家治理好。怎么辦呢?就好比琴上的弦已經陳舊, 必須換上新弦一樣。重新訂立法令制度。琴弦換上新的, 就可以彈奏出美好的樂音來。訂立新的法令制度,就可以使國家治理得強盛而興旺起來。
詞義: 把舊的琴弦換下來, 換上新的琴弦,使琴音和諧。更: 更改,改換;張:給樂器上的弦上緊。原比喻改革政治, 后用來比喻改革舊的不適應實際需要的計劃、方針、辦法、態度, 訂出新的來。亦作“解弦更張”。
書證: 《宋書·樂志》 : “琴瑟殊未調, 改弦當更張。矧乃治天下, 此要安可忘?”老舍《八年所得》:“有人說, 我們今天的作品只是政治標語口號。這是誣蔑作家, 而自己不肯改弦更張的胡話。”王新紀、陶正、田增翔《魂兮歸來》:“這種轉變與其說是改弦更張, 倒不如說是重蹈覆轍。”
上一篇:成語《支吾其詞》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改過自新》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