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拂袖而去》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拂袖而去:fú xiù ér qù
詞源: 《世說新語·方正》:“王子敬(獻之)數歲時,嘗看諸門生樗蒲,見有勝負, 因曰:‘南風不競。’門生輩輕其小兒,乃曰:‘此郎亦管中窺豹,時見一斑。’子敬瞋目曰:‘遠慚荀奉倩,近愧劉真長。’遂拂衣而去。”
詞由:晉朝的大書法家王羲之,世稱:“書圣”。其子王子敬,字獻之,也是有名的書法家。王獻之自幼聰明伶利,自尊心強,性格孤傲。據說,在他才幾歲的時候,有一次在一旁觀看大人們玩牌,一下子看出了勝負的原因,便大聲說:“這張南風牌出錯了。”玩牌的人瞧不起桌旁的小毛孩。于是,帶著譏刺的口吻說:“這小家伙管中窺豹,也能偶見一斑。”這話傷了王獻之的自尊心,他當即怒目圓睜,憤然說道:“我的智慧,遠得使荀奉倩,近得使劉真長感到慚愧。”說罷把衣服一甩,極為不滿地走開了。
詞義:把衣袖一甩走了。拂袖:甩袖子。比喻因生氣憤然離去。
書證: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六十八回:“小童急欲問時,左慈已拂袖而去。”魯迅《兩地書·一三五》:“我是愿意人對我反抗,不合則拂袖而去的。”
上一篇:成語《抱甕灌畦》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撮鹽入火》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