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孫宜君
傈傈族民間敘事長詩。流傳于云南西北部貢山、福貢、碧江、維西、中甸、云龍等地傈傈族地區(qū)。徐琳、木玉璋、曾茂搜集和整理。最初發(fā)表于《民間文學》1955年第12期;1956年7月作家出版社出版《逃婚調(diào)》單行本;1980年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傈傈族長詩《逃婚調(diào)·重逢調(diào)·生產(chǎn)調(diào)》,其中收了這部作品。解放前,傈傈族基本上實行包辦買賣婚姻制度,因此“逃婚”在傈傈族社會中形成了一種風氣。《逃婚調(diào)》正是在這種社會背景下產(chǎn)生的。長詩描寫一對青年男女彼此相愛,但由于父母包辦,給他們各自另擇了配偶,生活一直很痛苦。后來一個偶然的機會,舊友重逢,互訴心事,并相約雙雙逃到遠方去。他倆跨過怒江,翻過高黎貢山,到密猛、臘戍,又從臘戍轉(zhuǎn)回到騰沖、保山……歷盡千辛萬苦,最后定居于大理,過上了富裕生活。幾年后,他們帶著一對小兒女,置辦了禮物,愉快地返回故鄉(xiāng)與父母團聚。長詩歌頌了一對青年男女的純真愛情,表達了他們對包辦婚姻制度不妥協(xié)的斗爭精神。詩中生動細致地表現(xiàn)了男女主人公失戀和再次相逢時的復雜的感情,語言質(zhì)樸,近似口語,讀來如臨其境,如聞其聲。這首長詩大都在節(jié)日和聚會時,男女分成兩組,輪番對唱。
上一篇:龐守英《追趕隊伍的女兵們》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謝錫文《逍遙之樂》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