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當局者迷》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當局者迷:dāng jú zhě mí
詞源: 《舊唐書·元行沖傳》:“當局稱迷, 傍觀見審。”
詞由: 唐朝有一個很有學問的人,名元行沖。一次, 他遵照唐玄宗的旨意,給唐初魏征修訂整理過的《類禮》(即《禮記》)作注釋,以便行用。卻遭到右丞相張說 (yue)的反對。張說認為《禮記》行用了千把年, 已經和經書并列, 怎么可用魏征的新本子, 更不該加注釋。元行沖于是寫了《釋疑》, 進行了辯解, 指出:西漢戴圣修定的《禮記》, 內中矛盾的地方不少, 魏征正是嫌它冗長繁雜, 才去粗取精, 重新整理的。這正象下棋一樣, 當局者 (下的人)倒看不出問題, 而旁觀的人卻清清楚楚。
詞義:當事人往往由于考慮過多,看問題反而糊涂。當局者:原指下棋的人。亦作“當局稱迷”、“當事者迷。”
書證:《新唐書·元行沖傳》:“當局稱迷,旁觀見審。”清·劉鶚《老殘游記》第十三回:“黃人瑞道: ‘誰怪著你呢,實在說的不錯,倒是沒有人說過的話!可見“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四章:“馬元利說:‘常言道,當事者迷,旁觀者清。’”
上一篇:成語《庖丁解牛》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待人接物》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