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多難興邦》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多難興邦:duō nàn xīng bāng
詞源:《左傳·昭公四年》:“鄰國之難, 不可虞也。或多難以固其國,啟其疆土;或無難以喪其國,失其守宇。”
詞由:春秋時楚國的靈王想稱霸諸侯,于是派使臣往晉國游說,希望晉平公說服一些諸侯擁護楚國。開始,晉平公不答應。晉大夫司馬侯勸平公還是應允好。晉平公說:“我國地處險要,馬匹很多;而齊、楚多有禍難,有這三個有利條件,到哪里不成功?”司馬侯答道:“靠地勢險要,馬匹多,和對鄰國幸災樂禍,這是危險的。中國九州中的險要地方很多,但它們都不屬于一姓所有。而國君致力于修明德行,則至為重要。”接著司馬侯又說:“從歷史看,有的因多難而鞏固了國家,開辟了疆土;有的因無難而喪失了國家。比如齊國,因有仲孫之難而桓公成了霸主,晉國因有里殼、丕鄭之難而文公成了霸主,可是,衛國、邢國并無禍難,卻被別人吞滅了。由此,我們怎么能幸災樂禍呢?”晉平公聽后,只好答應了。
詞義:多災多難,反而能使大家激發斗志,使國家興盛發達。邦:國家。
書證:晉·劉琨《勸進表》:“或多難以固邦國,或殷憂以啟圣明。”唐·陸贄《論敘遷幸之由狀》:“無難失守者,忽萬機之重而忘憂畏也;多難興邦者,涉世事之艱而知敕慎也。”清·唐甄《潛書·思憤》:“且夫古之人,沮抑志奮,困阨學成。或內寧而啟亂,或多難以興邦。”
上一篇:成語《多行不義必自斃》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天下洶洶》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