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多行不義必自斃》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多行不義必自斃:duō xíng bù yì bì zì bì
詞源:《左傳·隱公元年》:“公曰:‘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
詞由:春秋時代,鄭國鄭莊公的弟弟共叔段,竭力擴充地盤,向鄭莊公奪權。大夫祭仲察覺了,勸鄭莊公及早準備鏟除共叔段,以絕后患。鄭莊公笑了笑說:“一個人做多了不義的事情, 是會自行垮臺的, 你姑且等著瞧吧。”共叔段的野心不斷膨脹, 胃口也越來越大。公元前七二二年五月, 共叔段與偏愛他的母親姜氏暗中緊密聯系,企圖里應外合,突襲鄭國的都城。老謀深算的鄭莊公, 采用了欲擒故縱的辦法, 早就暗中派人監視著共叔段的一舉一動,當獲悉共叔段準備挑起事端時,搶先一步派兵直搗共叔段的巢穴。最后, 共叔段兵敗被逼自殺了。
詞義: 干多了壞事, 一定會自取滅亡。
書證:毛澤東《在省市自治區黨委書記會議上的講話》: “至于梁漱溟、彭一湖、章乃器那一類人, 他們有屁就讓他們放,放出來有利, 讓大家聞一聞, 是香的還是臭的, 經過討論,爭取多數,使他們孤立起來。他們要鬧, 就讓他們鬧夠。多行不義必自斃。”
上一篇:成語《垂棘之璧》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多難興邦》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