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裹足不前》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裹足不前:guǒ zú bù qián
詞源:秦·李斯《諫逐客書》:“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 此所謂藉寇兵而赍盜糧者也。”
詞由: 戰國末期, 秦國愈益強大起來, 秦王屢次興兵攻打齊、楚、燕、韓、趙、魏諸國, 大有一統天下之勢。六國中那些有才之士, 認清時局, 紛紛投奔秦國。六國之士來到秦國后, 極大地影響了秦國貴族的權勢。又巧逢韓國有個人在秦國搞間諜活動被發覺, 秦王在秦國貴族的煽動下, 頒布了逐客令。丞相李斯也在被逐人員之中, 因為他本是楚國人, 后來眼見楚國日衰,才投奔秦國的; 來秦國后, 受到呂不韋的賞識, 才由郎官升至廷尉、丞相的。李斯以為秦王的逐客令下得不對, 便寫了 《諫逐客書》上奏秦王。諫書中說: 山不嫌棄一個小土塊, 才造成了它的巍峨高大; 河海不挑剔每條細流, 才造成了它的深淵, 君王不排斥眾多的人才, 才使他的德業發揚廣大。如今秦國卻不顧百姓的利益, 讓人才去輔助敵人; 拒絕客卿、讓他們去幫助別國建功立業。使天下能人只好往后退卻,不敢西向,停住腳步不入秦國。這種做法實際上是把武器和糧食送給敵人啊!秦王閱罷李斯的諫書,幡然醒悟,立即撤銷了逐客令。
詞義:原意是纏住腳步,不能前進。裹:纏繞。形容停止不前。
書證: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十六回:“天下智謀之士,聞而自疑,將裹足不前,主公誰與定天下乎?”楊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二十九章:“我們不能做有名無實的黨員,不能總在困難面前裹足不前。”陶鑄《革命的堅定性》:“當他們在遇到困難時便唉聲嘆氣,裹足不前。”程樹榛《大學時代》:“科學春天,已經不可阻擋地走來了,那么,他還有什么理由怨天尤人,裹足不前呢?”
上一篇:成語《街談巷議》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見兔顧犬》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