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十惡不赦》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十惡不赦:shí è bù shè
詞源: 《隋書·刑法志》:“又列重罪十條: 一曰反逆, 二曰大逆, 三曰叛, 四曰降,五曰惡逆,六曰不道,七曰不敬, 八曰不孝, 九曰不義,十曰內亂。其犯此十者,不在八議論贖之限。”
詞由: 從公元前475年的戰國開始,到1840年鴉片戰爭為止,在這長達二千多年間, 我國一直處于封建王朝統治。歷代封建統治階級規定了種種所謂罪名, 對廣大人民進行鎮壓,以鞏固其專制統治。在眾多的罪名中, 有十種被規定為不可赦免的罪名。這十種罪名是:反逆、大逆、叛、降、惡、逆、不道、不敬、不孝、不義、內亂。到了隋代, 暴虐無比的隋楊帝把這十大罪名正式以“十惡”規定在法典之上,后經唐、宋、元、明, 一直沿用到清代。
詞義: 十種重罪不可赦免。十惡:封建統治階級為維護其專制統治而規定的十種重罪; 赦: 免刑。形容罪大惡極, 不能赦免。
書證: 元·關漢卿 《竇娥冤》 第四折:“這藥死公公的罪名, 犯在十惡不赦。”毛澤東《丟掉幻想,準備斗爭》: “共產黨是一個窮黨, 又是被國民黨廣泛地無孔不入地宣傳為殺人放火, 奸淫搶掠,不要歷史,不要文化,不要祖國,不孝父母, 不敬師長, 不講道理, 共產共妻, 人海戰術, 總之是一群青面獠牙, 十惡不赦的人。可是,事情是這樣地奇怪,就是這樣的一群, 獲得了數萬萬人民群眾的擁護,其中,也獲得了大多數知識分子尤其是青年學生們的擁護。”魯迅《魯迅書信集·致許壽裳》:“仆審現在所出書,無不大害青年,其十惡不赦之思想, 令人肉顫。”
上一篇:成語《北轅適楚》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南柯一夢》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