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刻鵠類鶩》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刻鵠類鶩:kè hú lèi wù
詞源:《后漢書·馬授傳》:“效伯高不得, 猶為謹(jǐn)敕之士, 所謂刻鵠不成尚類鶩者也。效季良不得, 陷為天下輕薄子, 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狗者也。”
詞由: 東漢扶鳳郡的馬援, 他為國出力, 屢建奇功, 光武帝劉秀封他為伏波將軍。此人不僅治軍甚嚴(yán),而且十分重視對自己家族中的子弟的教育。一次,馬援在行軍途中聽說他的侄兒馬嚴(yán)和馬敦結(jié)交俠客,于是就寫了一封信勸誡他們,其大意是:“我希望你們聽到別人說壞話,就要象聽見自己父親的名字一樣,盡管別人在叫,但自己不能跟著去叫。喜歡議論誹謗的人,我是最討厭的。龍伯高這個(gè)人厚重謹(jǐn)慎,謙遜廉儉,公道正派,是我最敬重的人,希望你們學(xué)他。杜季良豪俠好義,能為人擔(dān)憂,也是我所敬重的人,但我不希望你們學(xué)他,因?yàn)槟銈兒茈y學(xué)到。學(xué)龍伯高不成功,還不失為一個(gè)謹(jǐn)慎忠厚的人,這就是‘刻鵠不成尚類鶩’,如果學(xué)杜季良不成功,就會成為輕薄之徒,那就成了‘畫虎不成反類犬’。”
詞義:畫天鵝不成,仍有些象鴨子。刻:刻畫;鵠:天鵝;類:似,象;鶩:鴨子。比喻模擬相似的人或事物即使模仿不象,還可能得到其近似。多告誡人們不要好高鶩遠(yuǎn)。亦作“刻鵠不成”。
書證:南朝(梁) ·劉勰《文心雕龍·卷八·比興》:“故比類雖繁,以切至為貴,若刻鵠類鶩,則無所取焉。”清·姬文《市聲》第三十一回:“將來工匠一門,不用聘請外國人,就是有開造機(jī)器的廠,也有內(nèi)行人指點(diǎn),不至于刻鵠不成了。”
上一篇:成語《刮目相看》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前倨后恭》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