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出類拔萃》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出類拔萃:chū lèi bá cuì
詞源:《孟子·公孫丑上》:“有若曰:‘豈惟民哉。麒麟之于走獸,鳳凰之于飛鳥,太山之于丘垤,河海之于行潦,類也。圣人之于民,亦類也。出于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于孔子也。’”
詞由:有一次,公孫丑向孟子提了一個問題:“伯夷、伊尹和孔子不同的地方是怎樣的呢?”孟子回答說:“孔子的學生宰我、子貢、有苦,他們的智識是在于明白圣人的道理。也許他們的學問并不太高,可他們在行動上決不對自己的親人徇以私情。你看他們怎么說的吧。”接著就引用有若說的話:“何止是人和人有比較呢?凡是同類的都可以相比較,如麒麟和走獸比,風凰和飛鳥比,太山和丘陵比,海河和淺水細流比。圣人和人也是同類,相比之下,那圣人是超出一般人的,因而就顯得在一般人的上面。自從有人類以來,沒有一個人是可以高于孔子的。”
詞義:超出同類的水平,高過聚群的才智。類:同類;拔:高過,超出;萃:雜草叢生的樣子,引伸為聚集。形容品德、才智超過一般人。
書證:《三國志·蜀志·蔣琬傳》:“時新喪元帥,遠遠危悚,琬出類拔萃,處群僚左右。”唐·韓愈《與崔群書》:“以此而推之,此度而度之,誠知足下出群拔萃,無謂仆何從而得之也。”魯迅《這個與那個》:“倘以為與其所得的不是出類拔萃的嬰兒,不如斷種,那就無話可說。”杜鵬程《保衛延安·重印后記》:“戰爭年代,干部和群眾中的精華,大都集中在部隊里,在你的前后左右,盡是出類拔萃的人。”
上一篇:成語《冥頑不靈》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分路揚鑣》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