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非驢非馬》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非驢非馬:fēi lǘ fēi mǎ
詞源: 《漢書·西域傳》:“外國胡人皆曰:‘驢非驢, 馬非馬,若龜茲王,所謂贏也。’”
詞由: 漢朝時(shí), 西域 (今新疆) 的龜茲國國王絳定, 于元康元年到京都長安來朝賀。住了將近一年, 給了許多東西送他回國。以后他又多次來漢朝賀。他對漢吏服裝和漢宮室等十分羨慕, 回去以后便仿照建了一座宏偉的宮殿, 內(nèi)劃禁區(qū)派禁衛(wèi)軍巡邏, 國王出入傳呼, 擊鐘撞鼓, 象漢家的儀仗。西域其它國家的人誰也看不慣, 大家在背后議論紛紛說:“龜茲國王, 驢不象驢, 馬不象馬, 象一頭騾子。”
詞義: 即不是驢, 也不是馬。原指驢馬雜交而生的騾。后常形容不倫不類、什么也不象。
書證: 《〈宋詩抄〉孫覿〈鴻慶集抄·讀類說詩〉》之一:“龜茲堪一笑, 非馬亦非騾。”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六十九回: “屈從巡按使兼總司令, 布告中外, 非驢非馬,驚駭萬狀。”魯迅《兩地書·十一》:“這封信非驢非馬不文不白的亂扯一通, 該值一把火, 但反過來說是現(xiàn)在最新一派的文字, 也可以的,我無乃畫狗不成耳。”
上一篇:成語《青出于藍(lán)》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食言而肥》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