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角巾東路》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角巾東路:jiǎo jīn dōng lù
詞源: 《晉書·羊祜傳》:“嘗與從弟琇書曰:‘既完邊事, 當角巾東路,歸故里, 為容棺之墟。’”
詞由: 羊祜是晉初南城人, 晉武帝時任尚書左仆射。滅掉蜀國以后,坐鎮襄陽, 都督荊州軍事。他向晉武帝建議, 利用有利時機滅掉吳國,使國家統一。晉武帝認為他的意見很好, 就要任他為帥伐吳。他說:“我身不行, 杜預是個帥才。”他在鎮守襄陽, 與吳國的陸抗對境時, 總是穿著普通的衣服, 身不披甲, 爭取吳國的人心。雖然吳國還沒有滅掉就死掉了, 可是他死了以后, 當地的民眾很懷念他, 為他立了碑。他在世時, 經常寫信給從弟羊琇, 說明自己的心愿。他說:“戰事一結束, 國家一統一, 我就不做官而回到家鄉去, 把家鄉作我的葬之地。”
詞義: 穿著平民的衣服, 回到家里去。東路: 指家鄉。詞義和 “角巾私第” 相近, 表示歸隱的意思。亦作“角巾東第”。
書證: 宋·劉克莊 《水龍吟·辛亥革命晚生朝》:“待角巾東路, 蹇驢北阜,伴公游釣。”金·吳激《呈正甫》:“手版西山聊爾, 角巾東第定何時。”
上一篇:成語《視如敞屣》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誨人不倦》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