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誨人不倦》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誨人不倦:huì rén bù juàn
詞源: 《論語·述而》:“默而識之,學而不厭, 誨人不倦。”
詞由: 我國春秋末期儒家的創始人孔丘(即孔子),他不僅是位政治家,而且是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在認識論和教育思想上, 他注重“學”和“思”的結合, 認為 “學而不思則罔, 思而不學則怠”。他前后教過的學生據說有三千多, 首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他“有教無類”的主張和因材施教的做法是正確的, 對后世的影響深遠。他多次談論了老師對“教”與“學”應采取的態度,曾經指出:學習知識要認真、專心,默默地牢記它,決不能學了一點就厭倦、滿足;教育別人要循循善誘,耐心誠懇,不嫌疲勞,不怕麻煩。
詞義:教導別人,不知厭倦,特別有耐心。誨:教誨、教導。
書證: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四十八回:“黛玉笑道:‘圣人說:“誨人不倦”,他又來問我,我豈有不說的理!’”毛澤東《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共產黨員在民眾運動中,應該是民眾的朋友,而不是民眾的上司,是誨人不倦的教師,而不是官僚主義的政客。”
上一篇:成語《角巾東路》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赤體上陣》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