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羊質虎皮》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羊質虎皮:yáng zhí hǔ pí
詞源:漢·揚雄《法言·吾子》:“羊質而虎皮,見草而說(悅),見豺而戰,忘其皮之虎矣。”
詞由:傳說,有一只山羊拾到一張虎皮,它就把虎皮當作寶貝一樣地藏起來。到了冬天,山羊把虎皮往身上一披,頓覺全身溫暖,因此,整天樂滋滋地在山岡上跑來跑去。它一見到獵人丟失了獸皮,就趕忙撿回山洞去,以便給老山羊披上取暖。有一次,它披上虎皮來到山岡上,恰巧碰上一只狼。他想:“我本是一只山羊啊,要是狼撲將過來,我怎么辦呢?”它這么一想,不禁全身戰抖起來。幸好狼沒有看清楚它是假虎,所以一溜煙地逃跑了。
詞義:本來是羊,披上虎皮。質:本性。原指羊雖披上虎皮,怯懦本性不變。后亦比喻外表嚇人而實際懦弱。
書證:《后漢書·劉焉傳論》:“所謂羊質虎皮,見豺則恐。”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十二回:“羊質虎皮功不就,鳳毛雞膽事難成。”
上一篇:成語《置之度外》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老大徒傷》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