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鰥寡孤獨》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鰥寡孤獨:guān guǎ gū dú
詞源: 《孟子·梁惠王下》:“老而無妻曰鰥, 老而無夫曰寡, 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
詞由:山東泰山有個明堂,是周天子巡狩朝見諸侯的地方。到了春秋時,有人勸齊宣王毀掉明堂。宣王拿不定主意,就問孟子說:“有人勸我毀掉明堂,依先生之見,是毀還是不毀呢?”孟子回答說:“那個明堂,是行王道的人發號施令的地方,大王如果要行王政,那就不必毀了。”齊宣王又問:“王政究竟是怎樣一回事呢?”孟子說:“從前周文王治岐,用的就是王政。做官的子孫,世代有俸祿;市關上只查來往的客商,而不收稅;捕魚的不論水池閘口,都可以下網;犯罪的不株連他的妻子;而且那年老無妻的鰥夫,年老喪夫的寡婦,年老無子的獨夫,年幼喪父的孤兒:這四種人是天下最苦的百姓。他們連訴苦的地方也沒有。周文王發政令,行仁德,必定先留心這四種人。”宣王聽到這兒,興致勃勃地說:“講得太好了!”于是,拿定了不毀明堂的主張。
詞義:泛指喪失勞力又無依無靠的人。鰥:年老喪妻的人;寡:年老喪夫的人;孤:年幼喪父的人;獨:年老無子的人。
書證; 《禮記·禮運》:“矜(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南齊書·高帝(蕭道成)紀上》:“鰥寡孤獨不能自存者,賜谷五斛:府州所領,亦同蕩然。”
上一篇:成語《高陽酒徒》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雞犬新豐》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