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宣雅
九幕話劇。作者丁一三。最初發表于《劇本》1979年第3期。劇本描寫了1936年“西安事變”以后,陳毅根據黨中央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策,從贛南游擊根據地出山,與國民黨江西當局談判,幾經艱難曲折,終于說服了自己的同志,爭取了中間力量,粉碎了頑固派的陰謀,促進了統一戰線的建立,打開了江南抗日的局面。劇作通過具有歷史意義的“出山”的描寫,歌頌了無產階級革命家陳毅的雄才大略及對黨和人民的赤膽忠心。該劇突破了以往塑造革命領袖形象中的一些條條框框,沒有將人物“神化”,而是寫出了性格,使陳毅成為有血有肉、可親可敬的形象。他氣概非凡,面臨歷中性的轉折,既有堅定的原則性又有巨大的靈活性。他以民族大業為重,置生死于度外,面對國民黨頑固派的破壞,他大義凜然,談笑風聲,瀟灑從容,表現了陳毅在軍事指揮上有驚人的膽略,是杰出的軍事家,同時也是感性激越、才華橫溢的詩人。劇本善于通過一些生動的細節刻畫出人物豐滿的全貌。如劇中的韓山河,是一個堅定的革命者,但由于長期處于閉塞的環境,對時局缺少清醒的認識,幾乎錯殺陳毅,釀成大錯。不過,劇作所突現的是他粗獷而不魯莽,耿直而不固執的優秀品格。塑造革命領袖是戲劇創作的一個嘗試。當創作中還存在著在革命家形象頭上罩上“神”的光圈的傾向時,劇作家按生活的真實面目把老一輩革命家塑造成個性鮮明、血肉豐滿的藝術形象,是難能可貴的。該劇情節跌宕起伏,具有傳奇色彩。全劇的沖突圍繞著陳毅與韓山河的矛盾展開,有時劍拔弩張,有時委婉曲折,在充分揭示了人物的性格過程中解決。劇本做到了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的統一。作品取材于“陳毅出山”的歷史事實,同時又能圍繞著對陳毅性格的塑造進行大膽的藝術創造。劇中多處引用陳毅的詩詞,即豐富了人物性格,又使舞臺上的氣氛變得熱烈、高昂。該劇演出后受到好評,曾獲得文化部優秀話劇創作獎。
上一篇:柴珮珍《陳奐生上城》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宣雅《陳毅市長》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