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面壁功深》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面壁功深:miàn bì gōng shēn
詞源: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一:“寓止于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終日默然,人莫之測,謂之壁觀婆羅門。”
詞由:南北朝梁武帝時,有個高僧名叫菩提達摩。他遠渡重洋,從印度來到中國講學。菩提達摩途經廣州,來到南朝梁的都城建業(yè)(今南京市)。由于同梁武帝面談不契,遂渡江北上,最后在河南嵩山少林寺住了下來。達摩大師在少林寺整天整夜地面對一塊石壁而坐,一言不發(fā)。人們誰也不知道他的秘密何在。就這樣,達摩一直堅持了九年之久,最后坐在石壁前而亡,終于開創(chuàng)了我國佛教中的一大宗派, 成為禪宗的始祖。少林寺的教徒為了紀念這位禪師,表彰他的刻苦精神,在少林寺內為他建立了“面壁庵”。“面壁功深”成語就是從這件事概括而來。
詞義: 和尚面對墻壁默坐靜修, 道行很深。后人常用它來比喻勤奮、刻苦, 在某一方面取得了很高的造詣。簡作“面壁”。
書證: 宋·陳師道 《請月長老再住薦福疏》:“守株待兔, 雖達者之不為; 面壁磨磚, 亦古今之常事。”周恩來《大江歌罷掉頭東》詩:“面壁十年圖破壁, 難酬蹈海亦英雄。”
上一篇:成語《雪窖冰天》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面面相覷》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