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遠交近攻》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遠交近攻:yuǎn jiāo jìn gōng
詞源:《戰國策·秦策三》:“王不如遠交而近攻,得寸則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今舍此而遠攻,不亦謬乎?”
詞由:范睢到秦國去,秦王在宮廷中接見他。秦王一再要范睢講講治國強兵之策,范睢一再謙讓,而秦王卻一定要他講。秦王說:“事無大小,無論有關太后還是大臣的,希望先生都能對我加以開導,不必有什么顧慮。”于是,范睢再拜秦王,秦王也再拜范睢。拜后,范睢才開口講了自己的見解。他認為秦王越過韓魏去攻打齊國是失策的,對秦王獻策說:“大王不如對遠處的國家和睦相處,去攻打鄰近的國家,這樣得一寸土地就是大王的一寸土地,得到一尺土地就是大王的一尺土地。現在舍鄰國而攻遠國,不是錯誤嗎?”
詞義:結交遠離的國家同時進攻鄰國。原是戰國時范睢為秦王籌畫的一種外交策略。后亦指待人、處世的一種手段。
書證: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九十七回:“為大王計,莫此遠交而近攻。遠交以離人之歡,近攻以廣我之地。”清·陳忱《水滸后傳》第七回:“莫若以納遼之幣歸之于金,坐復燕云故七,正合遠交近攻之計。”
上一篇:成語《運用之妙,存乎一心》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追亡逐北》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