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十朋是南戲《荊釵記》中的男主人公。這是一個德才俱優的理想人物,而尤其是一個千古傳揚的“義夫”形象。
王十明原來是溫州城里的一介書生,父親早逝,賴母親訓育成人。他雖然家境貧寒,卻學有淵源,所謂“樂守清貧,恭承嚴訓,十年燈火相親,胸藏星斗,筆陣掃千軍。”同封建社會的眾多學子一樣,他也走著讀書應試、求取功名的道路。全劇一開始,就為他安排了“會講”、 “堂試”兩場戲,十朋小試鋒芒,就脫穎而出,獨占鰲頭。貢生錢流行看重十朋的學識,不嫌棄他家的一貧如洗;其女錢玉蓮欽佩十朋的才德,甘愿跟他過布裙荊釵的生活。于是,才高學富的寒士王十朋與知書識禮的小姐錢玉蓮喜結良緣。在朝夕相處的共同生活中,兩人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半年之后,在岳父的資助下,十朋赴京應試。臨別前,恩愛夫妻難舍難分。玉蓮擔心十朋“貪富別娶”,再三叮嚀“成名思故里,切莫學王魁”;十朋則信誓旦旦“守忠信”,表示決不“貪榮忘恩失義,附熱趨炎”,鮮明地表現了這位“義夫”的美德。
十朋來到京師,春風得意,獨步蟾宮,一舉奪得狀元,官授饒州僉判。正當他躊躇滿志之時,一場嚴峻的考驗來到面前:萬俟丞相要招他為婿,并逼他立刻成婚。于是,在這位新科狀元與權勢顯赫的當朝丞相之間展開了針鋒相對的角逐:丞相以“富易交、貴易妻”的腐朽格言勸誘十朋,十朋則以古人“糟糠之妻不下堂,貧賤之交不可忘”的名言據理力爭;丞相惱羞成怒,指責他竟敢“數黑論黃、裝模作樣”,十朋理直氣壯地搬出“三綱五常”的禮教為自己撐腰;丞相盛怒之下,濫施淫威,將他始而拘留京都,繼而改判潮陽,十朋絕不屈服,毫無反悔,毅然赴任。在這場決定命運的斗爭中,十朋以自己的行動實踐了“守義”的諾言,而他恪守的“義”就是不忘貧賤之交的恩德,不棄糟糠之妻的深情,不懼權勢之徒的打擊,不當“棄舊憐新的薄幸郎”。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為忠于真誠的愛情大義凜然,義無反顧——“義夫”王十朋的形象感人肺腑,熠熠生輝。
高中狀元之后,十朋立即飛書親人,報告佳音,不料被同鄉富豪孫汝權偷換家書,妄增入贅相府、休棄發妻一節。玉蓮聞訊,堅持不信,但被后母勒逼改嫁,終以投江殉情。十朋母親進京投子,告知兇訊,十朋思念玉蓮舊日情義,悲痛欲絕,立誓不娶。數年之后,十朋仍前情不淡, 《時祀》一場,他在祭祀玉蓮時有一段情深意長的唱詞:
[雁兒落]徒捧著淚盈盈一酒卮,空列著香馥馥八珍味,慕音容,不見你,訴衷曲,無回對。俺這里再拜自追思,重相會,是何時?揾不住雙垂淚,舒不開兩道眉……
這段曲詞,情景交融,曲折委婉,哀怨中帶著悔恨,等待中徒存失望,將十朋對“亡妻”真摯、深沉的愛抒發得淋漓盡致,凄惋動人。
由于十朋在潮陽政有清績,升任吉安太守。他銘記岳父的恩情,認為玉蓮雖“死”,但“義不可絕”,故迎取岳父母共享榮華, “以全半子終養之情”。及至搭救玉蓮的義父錢載和路過吉安,聞知十朋喪偶,熱心為其作伐時,十朋斷然謝絕: “學生貧寒之際,以荊釵為聘,遂結姻親,山妻守節而亡,焉肯忘義再娶?”錢載和進而以“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圣訓”勸其續弦,十朋卻“寧違圣經”,不忍負情,堅決表示“縱獨處鰥居,決不再婚”。這里,十朋對玉蓮那種專注、執著的愛情甚至突破了封建倫理的樊籬,此情此義閃耀著純潔的情愛的光芒。
對于“義”這一抽象的道德規范,歷來不同的人們有不同的理解,從十朋堅守信義的立誓到忠誠守義的實踐再到不肯負義的堅貞,說明十朋的“義”,雖然也包括“信義”、 “道義”等內容,但主要表現為對糟糠之妻的深切情義。這種真摯的愛情,抵御了富貴的誘惑,抗住了權勢的威逼,經歷了時間的考驗,最終通過大團圓得到了實現。因此,十朋這位作者精心塑造的“義夫”的形象,實際上是一個執著追求、無比忠誠于愛情的理想男子的形象。
《荊釵記》中出現王十朋這樣的“義夫”形象,并不是偶然的。早期南戲的傳統題材是所謂“婚變”。這種“婚變戲”不外三種類型:一類是出身貧賤的武夫士子,一旦功成名就,即忘恩負義,拋棄貧賤發妻,另娶高門千金,如《王魁負桂英》中的王魁;一類是主角為權勢所屈,另娶名門,及至糟糠之妻尋來,得新夫人寬容,最后以“一夫兩妻”的形式達成妥協的“團圓”,如《琵琶記》中的蔡伯喈;王十朋則是第三種類型,他富貴不棄糟糠之妻,拒絕與權勢高門聯姻,終以對愛情的忠貞不渝達到真正的團圓。顯然,作者通過王十朋這一形象,鞭撻了王魁之流的負心之徒,也譴責了蔡伯喈之類的妥協行為,熱情歌頌了對愛情的忠貞不渝。這一“義夫”形象的出現,實際上代表了人民群眾的心聲,因為對于統治階級來說, “結婚是一種政治的行為,是一種借新的聯姻來擴大自己勢力的機會”,因而“門當戶對”是首要條件, “富貴易妻”也被視為理所當然。而王十朋對婚姻的態度,主要建立在真誠愛情的基礎之上,并包含著夫妻平等、互相敬重等進步因素,因此,它體現的是人民群眾的婚姻理想和道德觀念。也正是在這點上,十朋這一“義夫”形象,作為負心、妥協者的對立面,在南戲舞臺上獨樹一幟,而為廣大人民所津津樂道。
除了用濃筆重彩突出王十朋的“義”之外,作品還將這一形象塑造成“忠、孝、節、義”無不具備的人物。他忠心報國,居官清廉, 《民戴》一出著力刻畫了潮陽百姓對他的擁戴;他孝養老母,又奉養岳父母。《晤婿》一出集中表現他迎取岳父母共享榮華的情節;他富貴難淫、威武不屈。《參相》一出尤其突出他的崇高節操。可以說,這是一個十全十美的理想人物。十朋身上體現的,既不是不論是非曲直的愚忠、愚孝,也不是要求無條件賣命的死節、死義,他對愛情的忠貞不渝、對權勢的敢于抗拒、對父母的盡心孝養等等,實際都是人民群眾的思想感情和道德觀念的反映,而與統治者的思想觀念正相對立。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王十朋可以視為人民群眾理想的化身。王十朋本是一個真實的歷史人物,字龜齡,號梅溪,溫州樂清縣人,南宋初年中狀元,官至龍圖閣學士,當時聲名頗盛。但他沒有這樣一段與妻子悲歡離合的動人故事,雖然后人對此有種種附會,但大都不過捕風捉影。《荊釵記》中的王十朋,不過是作者借用歷史名人的姓名虛構的理想人物形象,雖然他的身上仍殘存著不少封建思想的局限,如對功名利祿的熱衷追求等,但這并不影響這一形象仍是古典戲曲中歷來為廣大人民喜聞樂見的一個正面人物。
上一篇:《王利發》文學人物形象鑒賞|分析|特點
下一篇:《王夫人》文學人物形象鑒賞|分析|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