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犁庭掃穴》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犁庭掃穴:lí tíng sǎo xué
詞源:《漢書·匈奴傳下》:“固已犁其庭,掃其閭,郡縣而置之。”
詞由:西漢時,北方的匈奴從漢高祖劉邦起,就挑起戰爭,侵擾邊境,到漢哀帝的二百來年中,這個禍患一直沒有根除。公元前三年,匈奴單于上書漢哀帝,表示愿意朝見,大臣們都不主張匈奴來朝,而黃門郎揚雄上書進諫,認為推辭不許,會使朝廷與匈奴的關系惡化。他列舉秦代以來的許多歷史事例說明:與匈奴的關系不應破裂。他說,和其它民族作戰,長的不過半年,短的只要十天一月,就摧毀對方的力量,把敵人的庭院犁為平地,里巷掃蕩干凈,設置郡縣,毫無后患。然而對匈奴卻不同。匈奴是邊境強敵,所以前朝君主都慎重對待。漢哀帝看了揚雄的奏章,明白了事情的利害關系,便召見匈奴的使者,同意單于來朝。
詞義:把庭院犁平來種田,把巢穴掃蕩成廢墟。比喻徹底摧毀對方。
書證:明·王夫之《宋論·高宗》:“即不能犁庭掃穴,以靖中原,亦何至日敝月削,以迄于亡哉。”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十九回:“差少保平治前往督師,務必犁庭掃穴,以章天討。”陳毅《紀念寧滬解放十周年》:“雄師百萬下江東,辭廟倉皇是蔣兇。喪盡人心終不悔,犁庭掃穴事最公。”又《送舊友南歸》:“君能游擊翻山海,我將渡江擒虎豹。嶺梅生春會有時,犁庭掃穴慶再造。”
上一篇:成語《牛郎織女》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犬牙交錯》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