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混淆黑白》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混淆黑白:hùn xiáo hēi bái
詞源:《后漢書·楊震傳》:“白黑溷(混)淆,清濁同源,天下謹嘩,咸曰財貨上流,為朝結譏?!?/p>
詞由:東漢安帝劉祜時有個大臣叫楊震。他為人正直,做官清廉;對中飽私囊的權貴敢于揭露,甚至安帝做了不對的事,也敢直言諫諍。漢安帝延光二年(公元123年),楊震被任命為太尉。安帝的舅父耿寶私下向楊震推薦兩個人,被楊震拒絕了,耿寶因而懷恨在心。后來,安帝給奶奶建造一座住宅,宦官樊來、王永等負責這項工程中,接受賄賂,趁機貪污錢財,楊震即上疏安帝道:“樊來、王永等人依仗皇上身邊的奸佞,貪贓枚法,胡作非為,弄得黑白混淆,是非顛倒,使上下議論紛紛,內外不安寧,希望皇上慎重度量處理。”
詞義:故意攪混黑、白的界限。指有意制造混亂,使黑白顛倒,好壞不分。
書證:清·章炳麟《致梁啟超書》:“蓋黨見紛爭,混淆黑白,雖稍與立異者,猶不司保,況素非其類邪?”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再論“文人相輕”》:“今年的所謂‘文人相輕’,不但是混淆黑白的口號,掩護著文壇的昏暗,也在給有一些人‘掛著羊頭賣狗肉的’”。
上一篇:成語《海市蜃樓》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游刃有余》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