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文過飾非》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文過飾非:wén guò shì fēi
詞源:《論語·子張》:“小人之過也必文。”
詞由:子夏是孔子的學生。一天,有個人來向子夏請教,那人說:“我無意中犯了錯誤,自己也知道錯了,就是沒有勇氣承認,我想悄悄的改正掉,不知我的想法對不對,請先生賜教。”子夏開導他說:“犯了錯誤并不可怕,人生在世,那一個沒有這樣那樣的過失呢!即使是圣人,也有三錯。更何況是平常的人呢!問題是如何對待自己的錯誤。只有那種偏私小人,有了過失,總是想方設法掩飾過去, 不肯認錯改錯。”那人聽了子夏的話, 勇敢地當眾承認了自己的錯誤, 并認真地改正著錯誤。
詞義: 掩飾過錯。文、飾: 掩飾,掩蓋; 過、非: 過失, 錯誤。亦作“飾非文過”, 又作“文過遂非。”
書證: 唐·劉知幾《史通·惑經》:“斯則圣人設教, 其理含宏,或援誓以表心, 或稱非以受屈, 豈與夫庸儒末學, 文過飾非, 使夫問者緘辭杜口, 懷疑不展, 若斯而已哉!”唐·劉知幾《史通·曲筆》:“其有舞詞弄札, 飾非文過?!彼巍?a href="http://www.tenkaichikennel.net/shiji/sushi/"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蘇軾《論時政狀》: “而近日之事, 乃有文過遂非之風, 此臣之所以憤懣太息而不能已也。”李建彤《劉志丹》:“如果作戰失利, 照金不保, 李可夫又文過飾非, 批評不該打夏老九。”魯迅《中國小說歷史的變遷》: “文過飾非, 差不多是一篇辯解文字。”
上一篇:成語《敢怒而不敢官》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斗筲之人》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