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打草驚蛇》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打草驚蛇:dǎ cǎo jīng shé
詞源:唐·段成式《酉陽雜俎》:“汝雖打草,吾已驚蛇。”
詞由:唐朝有個人叫王魯,在他做當涂縣(今屬安徽省)的縣令時,貪贓枉法,搜刮了不少錢財。他的下屬官吏,也都敲榨勒索,干了不少壞事。有一次,下面有人聯(lián)名控告他的主簿(管理文書簿箱,執(zhí)掌印鑒的官)營私舞弊,受人賄賂。狀紙上列舉的罪行正是王魯干慣了的。他邊看狀紙邊打寒顫,心想:若是認真追究起來,件件、樁樁差不多都與自己有關呀。怎么辦?最后他心神不定地竟在狀紙上批了八個字:“汝雖打草,吾已驚蛇。”
詞義:打的是草,卻驚動了躲藏在草里的蛇。原是比喻懲乙警甲的,后比喻行動不縝密,致使對方有所警惕、防備。原作“打草蛇驚”。
書證:宋·朱熹《朱文公集》:“但恐見黃商伯狼狽后,打草蛇驚,亦不敢放手做事耳。”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十九回:“若是那廝不在家時卻再理會。空自去‘打岸驚蛇’,倒吃他做了手腳,卻是不好。”杜鵬程《保衛(wèi)延安》:“派兩個戰(zhàn)士跳下去么。不,手邊這幾個戰(zhàn)士經(jīng)驗差,事事太重大,成敗就看這一著,打草驚蛇就糟透咯。”
上一篇:成語《懲一警百》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投袂而起》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