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志在四方》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志在四方:zhì zài sì fāng
詞源: 《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姜氏殺之, 而謂公子曰:,子有四方之志。其聞之者, 我殺之矣。”
詞由: 春秋時代, 晉公子重耳流亡在齊國的時候, 齊桓公很優待他,還給他娶了姜氏做妻子。重耳舒適地在齊國過生活, 竟不想再作什么遠大的打算了。這時, 跟重耳出逃的隨從人員很著急, 便偷偷地商議設法讓重耳離開齊國。不料, 姜氏的一女仆聽到了這一秘密, 并即刻報告姜氏。姜氏聽了, 當即殺死了女仆, 然后對重耳說:“你心懷四方大志, 這很好。你放心去吧, 我已經處死了聽到你們秘密商議的女仆。”重耳一聽很驚訝, 馬上明確表態道:“我沒有打算離開你, 也沒有打算離開齊國啊!”姜氏勸導說:“你的確應該遠走高飛,若這樣貪圖安逸, 會妨害你的前途的。”但是重耳還是不聽。于是, 姜氏便和侍從一起, 用酒灌醉重耳, 而后將他弄上馬車, 立即離開齊國。后來重耳游歷好幾個諸侯國, 經受了一些鍛煉, 終于回國繼承了君位, 成了當時有名的霸主——晉文公。
詞義:胸懷天下大志。四方: 指東南西北, 即天下。
書證: 元·關漢卿《裴度還帶》三:“立忠信男兒志四方,居王佐丹扆定八方, 撫萬姓, 定邊疆。”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二十五回:“妾聞‘男子志在四方’。君壯年不出圖仕, 乃區區守妻子坐困乎?”
上一篇:成語《心廣體胖》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情投意合》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