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蟲吃金屬的故事
清朝康熙年間吳震方寫了一本叫《嶺南雜記》的書,書中就記載了一則昆蟲吃金屬的故事。1684年,一個官方銀庫發現銀子少了幾千兩。“這還了得!”主管銀庫的官員勃然大怒。人們都以為銀子肯定是被盜賊偷走的,于是到處張貼布告,捉拿盜賊。但幾個月過去了,仍然一無所獲。這么多銀子沒了,又不能及時破案,責任重大,因此這個官員終日惶恐不安。
不過,沒過多久,這個案子終于破了。原來,一個役吏在一堵墻壁下發現了一堆銀白色的細粉,他對此感到奇怪,就用手扒開細粉,才發現,原來這是個白蟻窩。
人們挖開白蟻窩,發現了許多白蟻。看著這數不清的白蟻和這些白色末粉,人們自然把它們與“白銀失竊案”聯系起來,開始懷疑白蟻就是偷銀“竊賊”。于是搜遍官府的每一個角落,把所有的白蟻“捉拿歸案”,并“繩之以法”,將它們投入爐中,處以“火刑”。白蟻被燒死以后,爐火將白蟻體內的白銀熔煉了出來。經過稱量,只比原來少了約1/10。案件終于被偵破了。
無獨有偶,在國外也曾發現過類似事件。某國的王宮里,少了150兩銀子,掌管倉庫的司庫被懷疑,因為只有他才有倉庫的鑰匙。司庫有口難辯,最后被處以死刑。雖然司庫被斬,但白銀仍舊不斷減少。半個月后,倉庫內又少了100兩銀子。這使國王怒不可遏,結果新司庫和全體保衛人員都變成了刀下鬼。
此事在王宮里引起了一片恐慌,因為盜賊如此高明,以致再嚴密的看守也無濟于事,說不定還有什么事情發生。一個個司庫在被殺之后,無人敢領這個差事。國王只好懸賞黃金千兩,捉拿盜賊。一位窮書生揭下榜后,才真相大白。
那么,白蟻為什么能“吃”白銀呢?當然,清朝官吏和外國窮書生當時是不清楚的。后來的科學研究表明,白蟻能分泌一種叫蟻酸的物質,白銀遇到蟻酸后會被腐蝕成粉末狀的蟻酸銀。蟻酸又名甲酸,是最簡單的脂肪酸,存在于蜂類、蟻類和一些毛蟲的分泌物中,是一種無色有刺激性氣味的液體。
動物界不只有白蟻會蠶食金屬,還有很多動物也能蠶食金屬或嚙咬金屬。蝙蝠蛾的幼蟲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在20世紀60年代,日本通訊公司電話線上的鉛金屬保護層屢遭破壞,造成的通訊故障多達二三百次,竟占去了日本全年通訊故障的1/5。
后來人們發現,破壞線路的就是這種蝙蝠蛾的幼蟲。這種幼蟲雖只有米粒大小,但它的頭部有一對大牙,鋒利無比,它具有特殊的生理機能,以嚙食鉛為生。它能在10至13天內咬穿1.5毫米厚的鉛質電線或電纜保護層,以致造成線路故障。
不但動物能“吃”金屬,植物也能“吃”金屬。1998年,英國科學家發現了一種能在富含鈾的巖石上生長的地衣,這種地衣能將鈾“吃”進體內。雖然地衣能“吃”金屬已廣為人知,但靠吃“鈾”而繁茂生長的植物還是第一次發現。倫敦歷史博物館和諾丁漢大學的這一發現,可能會幫助人們弄清耐放射性生物的機制,有助于盡快研制出新一代的生物監測器與污染控制系統。
上一篇:無線電波的故事
下一篇:最早的摩托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