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開門揖盜》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開門揖盜:kāi mén yī dào
詞源:《三國志·吳志·吳主傳》:“是猶開門揖盜,未可以為仁也。”
詞由: 東漢未年 豪強兼并, 軍閥混戰。孫堅起兵江東, 戰死襄陽,其子孫策整頓軍隊, 很快統一江東。公元200年, 孫策被仇人行刺重傷而死, 臨死前他把后事交給了弟弟孫權。當時年輕的孫權, 在突如其來的打擊面前只知痛哭不已。謀士張昭見此情況, 勸孫權說:“現在難道是哭的時候嗎? 我聽說周朝時伯禽有喪事, 適逢戎人作亂, 伯禽沒有遵照他父親周公制訂的一套喪制, 而是立即出征戎人。這不是他不想遵守, 而是當時條件不允許。現在情況不同尋常, 犯法作亂的人競相角逐, 豺狼滿道, 如果你堅持過去的那一套, 無異于開門揖盜,自招禍患,這并不能算是仁。”隨后, 張昭幫助孫權更換了衣服, 讓人將他扶上戰馬, 到軍營視察, 以定局勢。后來孫權成為東吳有作為的開國君主。
詞義: 開了門請強盜進來。揖: 拱手作禮。比喻引進壞人, 自招其禍。
書證: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三回:“中公借兵失策, 開門揖盜,使其楚燒宮闕, 戮及先王, 此不共之仇也。”清·陳忱《水滸后傳》第三回:“失守城池,要按軍法;況又稟帖到楊太守,差我保守,我是你徒弟,開門揖盜,豈不是私通叛寇?”《梁書·敬帝紀》:“開門揖盜,棄好即仇。”
上一篇:成語《差強人意》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彈丸之地》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