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初生之犢不怕虎》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初生之犢不怕虎:chū shēng zhī dú bù pà hǔ
詞源:《莊子·知北游》: “被衣曰: ‘若正汝形,一汝視,天和將至;攝汝知,一汝度,神將來舍,德將為汝美,道將為汝居,汝瞳焉如新生之犢,而無求其故。’言未卒,齧缺睡寐。被衣大說。”
詞由:有一次,齧缺向被衣請教什么叫做道,又如何得道。齧缺的老師是王倪,王倪的老師是被衣。被衣是堯時候的人。被衣回答齧缺說:“你用眼睛看,萬物都可以看到;如果你用腦子想,那末你就能明白事物的特點和規(guī)律。這樣,你就是掌握道了。你就因為有道成了一個有德行的人,也就可以說成為道的化身。到這時候,你的眼睛就象剛生下來的小牛一樣,就不必對什么都有所追問了。”
詞義:剛生下來的小牛是不害怕老虎的。初生:剛生下來;犢:小牛。比喻年輕人初進入社會大膽勇敢,不怕什么困難。亦作“乳犢不怕虎”。
書證: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七十四回:“平日:‘初生之犢不怕虎’,……縱然斬了此人,只是西羌一小卒耳。”清·玩花主人《綴白裘·三國志,負(fù)荊》:“大哥二哥,我若罵了師父牛鼻子懶夫,是哪,正是那初生犢兒不怕恁這虎。”魯迅《〈集外集〉序》:“我慚愧我的少年之作,卻并不后悔,甚而至于還有些愛,這真好象是‘乳犢不怕虎’,亂攻一通,雖然無謀,但自有天真存在。”
上一篇:成語《剛愎自用》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剪發(fā)待賓》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