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剛愎自用》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剛愎自用:gāng bì zì yòng
詞源: 《左傳·宜公十二年》:“其佐先轂, 剛愎不仁, 未肯用命。”
詞由: 春秋時代, 各諸侯國之間戰(zhàn)事頻繁。有一次,楚莊王興師攻打晉國,挑起戰(zhàn)火。當楚莊王率兵到達黃河附近時,突然得到軍事情報,說晉國早已作好迎戰(zhàn)準備。于是,莊王便想撤兵。這時,他的部下有個叫伍參的人,卻主張繼續(xù)進軍。伍參的理由是:“晉國新上任的中軍主將,還沒有建立起發(fā)號施令的絕對威信;他的助手先轂是個剛愎不仁的家伙,絕不會俯首貼耳地聽從他的指揮。所以,這次我們進軍,一定能擊敗晉軍,獲得全勝。”楚莊王覺得伍參對敵情的分析很有道理,便號令繼續(xù)進軍,兩軍在管城境內(nèi)交戰(zhàn)。晉軍果然不堪一擊,楚軍大獲全勝。
詞義:強硬任性,行動全憑己意。愎:任性;自用:自以為是。形容固執(zhí)任性,狂妄自大,傲慢專橫。
書證:宋·蘇軾《謝宣召入學士院狀》:“知臣剛愎自用,雖有寬饒之狂;察臣招麾不移,庶幾長孺之守。”茅盾《子夜》十:“他想起李玉亭所說蓀甫的剛愎自用來了。他決定了主意不跟著蓀甫跑了。”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自成本不是剛愎自用的人。”徐遲《郭沫若·屈原和蔡文姬》:“曹操是愛才的,剛毅,而又剛愎自用;豁達,善于糾正自己的錯誤;氣魄宏偉,但不是什么‘完人’。”
上一篇:成語《出爾反爾》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初生之犢不怕虎》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