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藏垢納污》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藏垢納污:cáng gòu nà wū
詞源: 《左傳·宣公十五年》:“伯宗曰:‘不可。古人有言:雖鞭之長,不及馬腹。天方授楚, 未可與爭, 雖晉之疆, 能違天乎? 諺曰: 高下在心, 川澤納污, 山藪藏疾, 瑾瑜匿瑕, 國君含垢, 天之道也。君其待之。’乃止。”
詞由: 公元前595年, 楚國攻打宋國,宋國抵擋不住,就向晉國求援。晉景公怕不出兵惹天下人恥笑, 準備出兵, 大臣宗伯勸告他說:“不能出兵啊。現在正是楚國最強盛的時候, 我們怎么可以和它對抗呢? 有句俗語說, 要全面考慮, 忍辱等待時機。江河湖泊能夠容納污濁的東西, 山林草澤可以隱藏毒蛇猛獸,美麗的玉石有時也會有瑕疵斑點,當國君的應該能容忍暫時的屈辱,這是很自然的道理啊, 請你等待有利時機吧。”于是晉國就不出兵了。詞義: 包藏骯臟的東西, 容納齷齪的物體。垢、污: 指骯臟的東西。比喻包容壞人壞事。亦作 “納污藏垢”。
書證: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四十五回:“心中只疑偌大城內, 也是納污藏垢之聚會。”魯迅《女吊》:“大概是明末的王思任說的罷:‘會稽乃報仇雪恥之鄉,非藏垢納污之地!’”毛澤東 《反對黨八股》: “黨八股是藏垢納污的東西, 是主觀主義和宗派主義的一種表現形式。它是害人的, 不利于革命的, 我們必須肅清它。”
上一篇:成語《落花流水》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血光之災》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