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萇弘化碧》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萇弘化碧:cháng hóng huà bì
詞源:《莊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員流于江,萇弘死于蜀,藏其三年而化為碧。”
詞由:萇弘是周景王、敬王的大臣,劉文公手下的大夫。劉文公和晉國的范中行有世為婚姻的關系,因此萇弘也就和范氏要好,傾向范氏。晉國有六卿,范氏是其中一個。在晉國公卿發生內訌時,萇弘幫助范氏說話。晉卿中的趙鞅到周王室來聲討萇弘,因為這時周室極為衰弱,不敢得罪象晉這樣大的諸侯國,因此萇弘就被放逐到蜀地去了。萇弘對周王室一片忠心,自恨忠而遭到誣陷,就剖腹而死。蜀人對萇弘的忠心極為敬仰,看到萇弘自殺了,就用木匣子把他的血盛著藏起來。三年以后,血都化為碧玉了。
詞義:萇弘因忠貞而遭到誣陷,死后他的血變成碧玉。萇弘:一名萇叔,周朝的忠臣。后比喻剛直忠貞而蒙冤枉,抱恨而死。亦作“化碧萇弘”、“萇弘血”。
書證:唐·溫庭皆《為人上裴相公啟》:“淚變萇弘之血,發同園客之絲。”元·關漢卿《竇娥冤》第三折:“等他四下里皆瞧見,這就是咱萇弘化碧,望帝啼鵑。”柳亞子《吊劉烈士炳生》之六:“國恨家恨忘不得,萇弘化碧杳無期。”柳亞子 《追懷亡友趙伯先先烈》之一:“化碧萇弘原抱恨,渡河宗澤漫相猜。”
上一篇:成語《良工心苦》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草草了事》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