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直言不諱》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直言不諱:zhí yán bù huì
詞源:《晉書·劉波傳》:“臣鑒先徵,竊惟今事,是以放肆狂瞽,直言無諱。”
詞由:東晉時候,北方的前秦(氏族)常常南下攻城略地。公元383年,前秦苻堅率領號稱八十三萬大軍向東晉撲來。東晉司徒謝安派他弟弟謝石、侄子謝玄,率八萬人馬北上抗秦。淝水一戰,東晉打敗了前秦的主力,苻堅只剩下十幾萬人,連夜逃到洛陽。這時晉孝武帝想物色一位將領出鎮北方,于是想到了曾在北方后趙石勒政權中擔任過參軍、現在東晉當冠軍將軍的劉波,就命令他統督淮北諸軍,改任冀州刺史。劉波接到命今時正在生病,年歲又大,覺得力不從心了,因此上疏道:“我患著重病,朝不保夕了。但我從晉朝開國的歷史,聯想到今天的國事,盡管自己愚妄無知,仍想有話直說,毫不隱諱。”接著,他勸皇上要遠小人,親賢臣,勤于政事。以后不久,劉波就病故了。
詞義:有話就直說,毫不隱瞞、忌諱。諱:避忌、隱諱。原作“直言無諱”。
書證:清·文康《兒女英雄傳》三十二:“九哥你既專誠問我,我便直言不諱。”王蒙《最寶貴的》:“小李知道,直言不諱,這是書記對于他身邊的工作人員最起碼的要求。”梁斌《紅旗譜》五十二:“我是個無黨無派的人, 才敢這樣直言不諱。”
上一篇:成語《監守自盜》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真知灼見》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