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皮之不存。毛將安附》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皮之不存。毛將安附:pí zhī bù cún 。 máo jiāng ān fù
詞源: 《左傳·僖公十四年》:“虢射曰:‘皮之不存, 毛將安傅(附)。’”
詞由: 春秋時代, 晉公子夷吾流亡秦國。為了爭奪王位, 夷吾曾請求秦國支持他, 并答允事成之后割黃河以南五個城池作報酬。可夷吾當了國君 (即晉惠公) 后沒有履行諾言。不久, 晉國的農業歉收, 晉惠公便向秦國借糧, 秦王還是慷慨地滿足了晉國的請求。一年以后, 秦國也發生了災荒, 秦王派人向晉國求援。晉大夫慶鄭主張賣給秦國,認為不講信義不行。可晉惠公夷吾也不大樂意, 另一個大夫虢射還竭力支持晉惠公, 說什么先前沒有割城與秦, 秦已懷恨在心。如今即使答應了售糧與秦, 秦國對晉國的仇恨也很難消除, 不如干脆算了。他還打了個比喻說: 既然皮膚都不存在了, 毛又依附在什么地方呢?
詞義: 皮沒有了, 毛長在哪里?安: 哪里。附: 依附, 引申為“生長”。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礎,就不能存在。也作“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書證: 漢·劉向《新序》:“皮之不存, 毛將焉附。”宋·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五: “今云欲預九錫之慶,乃甘心促壽愈疾以從之, 所謂皮之不存, 毛將安傅, 豈不愚惑之甚哉!”
上一篇:成語《白駒過隙》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皮里春秋》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