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克勤克儉》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克勤克儉:kè qín kè jiǎn
詞源:《尚書·大禹謨》:“克勤于邦, 克儉于家。”
詞由: 傳說在我國古代, 有個部落聯盟領袖叫禹。他是部落領袖鯀的兒子。那時, 黃河流域洪水泛濫成災, 人們深受其害。部落聯盟領袖舜就派大禹去治理洪水。剛結婚不久的禹接受了任務后, 決心治好水患, 為民除害。他高興地告別了新婚的妻子, 領導人民疏通江河, 并興修溝渠, 發展農業。在治水的十三年中, 禹三過家門而不入, 終于治服了水患。因治水有功, 被舜選為繼承人。起初, 大禹不肯接受,舜對他說:“你是一個賢能的人, 既能勤勞地治國, 又能節儉地持家。”舜死后, 禹擔任了部落聯盟領袖。
詞義: 能勤勞, 能節儉。克: 能。
書證: 宋·郭茂倩《樂府詩集·梁太廟樂舞辭·撤豆》: “克勤克儉, 無怠無荒。”魯迅《準風月談·爬和撞》:“這樣自然都安分去耕田, 種地, 揀大糞或是坐冷板凳, 克勤克儉, 背著苦惱的命運, 和自然奮斗著, 拚命的爬,爬,爬。”《鄭振鐸文集》: “他的家庭是一個小田主的家庭, 原來只是流犯, 為了幾代的克勤克儉, 由長工而爬上了田主的地位。”
上一篇:成語《先驅螻蟻》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克己奉公》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