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煢煢孓立,形影相吊》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煢煢孓立,形影相吊:qióng qióng jué lì , xíng yǐng xiāng diào
詞源:漢·張衡《思玄賦》:“何孤行之煢煢兮,孑不群而介立。”又晉·李密《陳情表》:“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煢煢孑立,形影相吊。”
詞由:晉朝時四川武陽(今彭山縣東)有一個叫李密的人,剛生下六個月,就死了父親。到了四歲,他舅父逼迫母親改嫁了,祖母劉氏只得挑起了撫養他的重擔。李密小時候經常生病,九歲時還不能走路。祖母喂湯喂藥,要洗要補,時刻照顧著他。后來祖母年紀大了,且多年疾病纏身,時常臥床不起。李密既無叔伯,劉氏也沒有什么近親,所以,李密也一直沒有離開過祖母。他們祖孫,真是形影相吊,相依為命。一次,晉武帝征他為太子洗馬,他寫了《陳情表》,陳述了他自小孤苦伶仃,只有自身及其影子相伴相慰的實情,并借口祖母無人奉養為由,推辭不就。
詞義:形容一個人孤苦伶仃,無依無靠,只有影子和自身互相慰安。煢煢:孤獨無靠的樣子。孑立:孤立。吊:慰安、慰問。
書證:毛澤東《別了,司徒雷登》:“總之是沒有人去理他(指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使得他‘煢煢孑立,形影相吊’,沒有什么事做了,只好夾起皮包走路。”
上一篇:成語《自怨自艾》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莫須有》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