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生離死別》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生離死別:shēng lí sǐ bié
詞源:漢·無名氏《為焦仲卿妻作》詩:“生人作死別,恨恨那可論?念與世間辭,千萬不復全!”
詞由:漢朝末年的建安年間,廬江(漢郡名,在今安徽省潛山縣一帶)府有個小吏名叫焦仲卿,娶了劉家的姑娘蘭芝為妻。仲卿夫妻相親相愛,仲卿每天去府里做事,蘭芝在家日夜織布,料理家務。由于仲卿母親不喜歡媳婦,逼迫兒子休去蘭芝。仲卿母命難違,不得已將蘭芝驅遣回娘家。臨別時,仲卿安慰蘭芝,日后一定把她接回來。誰知蘭芝回娘家后,母親不理解她,兄嫂鄙視她,縣令、太守又先后上門逼婚。仲卿得知消息,趕來與蘭芝約會。夫妻二人再次發誓,至死不變心。分手時,二人心中的憤恨無法說盡。他們想到將要永遠離開人世不能做恩愛夫妻,悲痛到了極點。結果,在太守迎親的前一夜,蘭芝投水自盡了;仲卿聽到蘭芝的死訊,也吊死在院中的樹上。他倆死后,雙方親人把他們合葬在華山(廬山境內的一座小山)傍。
詞義;活人分別如同與死者永別一般。形容難以再見或永別。
書證:《古今小說》第十九卷:“李氏與楊公兩個抱住,那里肯舍,真個是生離死別?!甭勔欢唷抖乖u論》:“他們已有那樣的情感,又遇著那些生離死別的事。”
上一篇:成語《琵琶別抱》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畫虎類犬》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