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好逸惡勞》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好逸惡勞:hào yì wù láo
詞源:《后漢書·方術列傳·郭玉傳》:“其為療也,有四難焉:自用意而不任臣,一難也;將身不謹,二難也;骨節不強,不能使藥,三難也;好逸惡勞,四難也。”
詞由:東漢和帝時,有一個名叫郭玉的太醫,從小就向名醫程高學習,擅長把脈和針灸術,治好了許多病人。有一次,和帝有個得寵的妃子病了,命郭玉來就醫,郭玉診治了幾次,都沒有明顯療效。和帝心里很焦慮。后來他聽說郭玉為貧賤的人治病,治愈率特別高,就讓這個妃子換上一般人的衣服,并且改換了地方,讓郭玉去看病。郭玉用針灸療法,一針就治好了她的病。和帝非常奇怪,就向郭玉查問原因。郭玉回答說:“我給王公貴族治病,有四個困難難以克服:一是他們自作主張,不容我根據病情來確定診療方案;二是他們自己不注意保養身體;三是他們體質不強,不能用藥力強的藥;四是因為他們喜歡安逸,厭惡勞動。因此,給他們醫病有時就不易痊愈。而給貧賤人治病,就沒有這些困難了。”和帝聽了,覺得郭玉說的話很有道理。
詞義:貪圖安逸,厭惡勞動。好:喜歡;逸:安樂;惡:憎惡,討厭。書證:清·黃宗羲《原君》:“豈古之人有所異哉?好逸惡勞,亦猶夫人之情也。”
上一篇:成語《奮不顧身》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孔武有力》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