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bù sāi bù liú , bù zhǐ bù xíng
詞源:唐·韓愈《原道》:“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 火其書, 廬其居, 明先王之道以道之, 鰥寡孤獨廢疾者有養也, 其亦庶乎其可也。”
詞由: 韓愈, 字退之, 是我國唐代偉大的散文家, 杰出的詩人。他少年時就刻苦自學, 貞元年間考中進士,曾任監察御史,國子博士等職。韓愈在政治上反對藩鎮割據,思想上尊儒排佛。因諫阻憲宗迎佛骨,曾被貶為潮州刺史。為了阻止佛家和道家學說的傳播, 他寫了不少有關的論文。在《原道》這篇文章里,他用水和走路作比喻說: “不塞不流, 不止不行。”意思是說: 對水來說, 沒有堵塞, 就沒有流淌; 對走路來說,沒有靜止,也就沒有行動,韓愈認為, 對佛、道兩教不加以堵塞、反對, 儒教就不能得到推行。
詞義: 不堵住其他的流向, 水就不會向一個方向流淌; 沒有停止, 就沒有行動。原指對佛教、道教如不阻塞, 儒教就不能推行。現多指不破除舊的,新的東西就建立不起來。
書證: 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不把這種東西打倒, 什么新文化都是建立不起來的。不破不立, 不塞不流, 不止不行。”
上一篇:成語《不共戴天》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不落窠臼》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