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孫宜君
敘事長詩。作者阮章競。作家出版社1964年7月第1版。該詩最初發(fā)表于《人民文學》1960年第9期,出版單行本時,作者做了較大的修改。全詩除序詩和終曲外,共八章。長詩通過對牧民阿爾斯朗一家三代人的描繪,反映了內(nèi)蒙古人民半個世紀以來走過的艱難曲折而又壯麗動人的革命歷程,展現(xiàn)了人民時代白云鄂博礦山建設的宏偉圖景。詩人以多彩的筆墨塑造了阿爾斯朗、海日巴爾和烏蘭姹婭等人物形象。阿爾斯朗酷愛自由,驍勇善射,在牧民中享有很高的威信,民主革命時期為草原解放和保護寶山,作出了積極的貢獻。解放后,在開發(fā)礦山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中,他克服了保守狹隘的舊思想的束縛,又一次站到了時代前列:參加工牧聯(lián)歡、獻泉、送孫兒孫女參加礦山建設。阿爾斯朗的兒子海日巴爾,是在黨的教育下成長起來的一名無產(chǎn)階級先進分子,同父輩相比,他胸懷更開闊,更有遠見卓識:“海日巴爾成天想,煉萬斤鋼,鑄千把劍,劈斷北風,劈斷荒涼,劈開陰山通大海,接新太陽到草原上!”在這個形象身上,詩人賦予了他革命浪漫主義理想的光輝。烏蘭姹婭和布爾固德姐弟倆是第三代人,他們以朝氣蓬勃的嶄新面貌,投入礦山建設,成為草原牧民的第一代工人。詩人在敘述中穿插了在草原人民中廣泛流傳的神話、傳說、英雄故事,突出表現(xiàn)了內(nèi)蒙古人民的光榮歷史和英雄主義傳統(tǒng),又為描繪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的戰(zhàn)斗生活奠定了昂揚有力的基調(diào)。長詩的語言絢麗多姿、有聲有色,人物性格描寫抒情色彩濃厚,草原風光的描繪也較出色。不足之處在于,長詩后半部分寫到礦山建設者的生活時,顯得浮光掠影,有些人物也站不起來;在形式的探索上也未達到較為理想的境地。因此,這首長詩沒有獲得《漳河水》那樣的成就。
上一篇:孫宜君《登雨花臺有感》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孫宜君《白蘭花》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