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問諸水濱》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問諸水濱:wèn zhū shuǐ bīn
詞源:《左傳·僖公四年》:“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給。昭王之不復,君其問諸水濱。”
詞由:公元前656年春天,齊桓公率領諸侯聯軍侵占了蔡國,爾后進攻楚國。楚成王派人去責問齊桓公說:“齊國在北方,楚國在南方,邊境從無糾紛。想不到你會出兵來侵犯我們的領土,到底是何緣故?”管仲回答說:“當初,召康公(周武王時的執政大臣)代表周王室封先君為齊王時說:‘天下諸侯,不管哪個,你都可以征討,以輔助周室。’權力所到的范圍:東至大海,西至黃河,南達穆陵,北到無棣。你們應該向周王室納貢的東西竟不納貢, 所以我特來討伐。再說, 周昭王南征一去不返, 我特來問罪。”楚使爭辯說:“不納貢是我們的罪過,但怎敢不納呢? 昭王南征不返, 是他自己渡漢水時溺死的, 你們到水邊去問吧!”于是, 齊軍繼續向前推進, 駐扎在陘這個地方。
詞義: 到水邊去問。濱: 水邊。比喻沒有責任。
書證: 元·方回《桐江續集·卷十六·次韻伯田見酬》 詩:“世故吾其問水濱。”明 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二十三回:“若夫昭王不返, 惟膠舟之故,君其問諸水濱,寡君不敢任咎。”
上一篇:成語《長安居大不易》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間不容發》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