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蠶食鯨吞》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蠶食鯨吞:cán shí jīng tūn
詞源:《韓非子·存韓》:“趙氏破膽,荊人狐疑,必有忠計。荊人不動,魏不足患也。則諸侯可蠶食而盡,趙氏可得與敵矣。愿陛下幸察愚臣之計無忽。”
詞由:秦國要攻滅韓國,韓非子對秦王說,韓國容易奪取,攻伐的目標應放在趙國上。他說:“現在秦以重兵陳在邊境,使齊國害怕。這樣,勁韓可以威擒,而強齊就可以義從。這兩國就可以不必化兵力了。同時,趙國也可以嚇破膽,楚國也會驚慌不安。楚國不敢動,魏國也就不足慮了。山東諸侯各國,一個一個被消滅完了。對待趙國可以不費什么氣力就拿了下來。我這個意見,請你不要忽視,這是秦國統一天下的穩妥步驟啊!”
詞義:象蠶吃桑葉那樣慢慢地一口一口把桑葉吃掉,又象鯨魚吃食物那樣大口大口地吃。蠶食:指蠶吃桑葉的方法;鯨吞:指鯨吃食物的方法。比喻用不同的方式進行掠奪、侵占。
書證: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六:“汝兄遺二孤侄,汝蠶食鯨吞,幾無余瀝。”清·彭養鷗《黑籍冤魂》第二回:“在乾隆時代,英吉利滅東印度,據孟加刺,漸肆其蠶食鯨吞手段,兼并那東、中、南三印度之地。”
上一篇:成語《蝦兵蟹將》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行成于思》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