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蝦兵蟹將》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蝦兵蟹將:xiā bīng xiè jiàng
詞源:明·馮夢龍《警世通言·旌陽宮鐵樹鎮妖》:“時有火龍者,系洋子江中孽畜,神通廣大,知得蘭公成道,法教流傳,后來子孫必遭殲滅,乃率領黿帥蝦兵蟹將,統領黨類,一齊奔出潮頭,將蘭公宅上團團圍住,喊殺連天。”
詞由:這里寫的是神化了的故事。說是前漢有一個叫蘭子約的,二百年后,鶴發童顏,帶著全家百余口人精修孝行。斗中之仙孝悌王特來拜訪他,向他傳授孝悌之旨,并將仙家妙訣、金丹寶鑒、銅符鐵券,還有上清靈章飛步斬邪之法,一一傳授給他,于是蘭期舉家成仙了。這時,洋子江中的大龍知道了,就率領黿帥、蟹將、蝦兵,來到蘭期家,要他獻出金丹寶鑒、銅符鐵券并靈章等物,蘭期剪下一個中指甲,呵了一口仙氣,就化為三尺寶劍,黿帥急走,蝦兵忙逃,蟹將被劈為兩半。
詞義:神話中說龍王以蝦為兵,以蟹為將。比喻壞人的爪牙,或沒有作戰能力的將領、兵士。
書證:清·曾樸《孽海花》第十九回:“你有的是錢,只要你肯拿出來,東海龍王也叫他搬了家,蝦兵蟹將怕什么?”鄒韜奮《抗戰以來·“來賓”放炮》:“汪精衛和他的蝦兵蟹將將已在公開討論‘和平’。”
上一篇:成語《虛與委蛇》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蠶食鯨吞》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