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芻蕘之見》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芻蕘之見:chú ráo zhī jiàn
詞源:《詩經·大雅·板》:“我雖異事,及爾同僚。我即而謀,聽我囂囂。我言維服,勿以為笑。先民有笑,詢于芻蕘。”
詞由:周厲王荒淫無道,專橫跋扈,但仍有敢于進諫之臣,召穆公就是一個。他看到周厲王醉于女色,政事廢弛,認為猶如天反其常道,老百姓吃夠了苦,所以不得不進諫。他說:“我雖然和你擔任的是不同的職務,但和你一樣,都是先王之臣。”因為周厲王是周成王的七世孫,而召穆公是康公的后代。“我現在對你說出我的意見, 也預料你聽不進去。可我所說的, 是當務之急的事啊。我說的話希望你能聽取一點,不要一笑了之。古代賢人說過: 即使對砍柴的樵夫, 也要去聽聽他的意見, 何況我還是和你同是先王之臣呢?”
詞義: 打柴人的看法。芻蕘: 割草砍柴的人。比喻身份低微的人所發表的意見, 多作向別人陳述意見的自謙之詞。朱喜注:“芻蕘:采薪者。古人尚詢及芻蕘, 況其僚友乎?”
書證: 清·李綠園 《歧路燈》 第六回:“弟倒有一個芻蕘之見, 未必有甚高明。”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十七章:“但軍旅之事, 容當陸續奉獻芻蕘之見, 供將軍斟酌可否。”
上一篇:成語《切齒拊心》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創業垂統》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