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龍驤麟振》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龍驤麟振:lóng xiāng lín zhèn
詞源:《詩經。周南·麟之趾》:“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詞由:宋朝朱熹認為:《麟之趾》是《關睢》的姐妹篇,所記敘的事有連貫性的。《關睢》記敘的是圣德之君,周文王配上了圣女姒氏。結婚了,不久生了孩子。孩子是怎樣的呢?《麟之趾》記敘說:周文王和姒氏生的孩子很好,非常仁厚,猶如麟之趾一樣。麟是吉祥的動物,性靈仁慈、厚道,它的腳是不踐踏有生命的小草、小蟲的。文王后妃德修于身,他們的子孫也受到圣德的感化。麟的本性仁厚,所以它的腳也仁厚;文王后妃的子孫也就能成為有德行的君主了,周文王所創立的事業也就能延續下去了。
詞義:象龍馬那么威武,象麟那么仁厚。龍驤:龍馬仰著頭;麟:麒麟,古代認為是有靈性的動物;振:朱熹注:“振振,仁厚貌。”比喻有權勢的人對待人家很好,能恩威兼備。
書證:《晉書·段灼傳》:“灼上書曰:‘故征西將軍鄧艾,受命忘身,龍驤麟振,前無堅敵。”
上一篇:成語《齒牙余論》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鹡鸰在原》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