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放飯流歠》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放飯流歠:fàng fàn liú chuò
詞源: 《孟子·盡心上》:“不能三年之喪, 而緦小功之察; 放飯流歠,而問無齒決, 是之謂不知務。”
詞由: 孟子去見梁惠王, 王問:“處理事務應注意些什么呢?”孟子回答說:“聰明的人, 無不知道要揀那應該做的事先去做。有仁愛之心的人,無不知道最要緊的是親近賢人。”梁惠王又問:“天下的急事那么多, 天下的賢人也那么多, 一下子怎么能顧得過來呢?”孟子接著說: “事實上, 要做到事事注意, 人人用情,那是絕對不可能的。必須分別輕重緩急。譬如, 不能盡三年的孝,反要考究那三月的緦麻, 五月的小功,這是輕視了服喪守孝。又譬如,吃飯狼吞虛咽,喝湯像流水一樣灌,這樣的吃品, 可謂無禮極了。這種人卻還講究干肉不用牙齒咬, 而應當使手劈的小節。這不是不懂得輕重先后的道理嗎!”梁惠王聽后,點頭說道:“先生之言極是, 作事當知先后緩急。”
詞義: 吃飯狼吞虎咽, 喝湯如流水般灌下。歠: 飲, 喝。
書證: 《禮記·曲禮上》:“毋放飯,毋流歠。”
上一篇:成語《操之過急》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文不加點》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