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傾家蕩產》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傾家蕩產:qīng jiā dàng chǎn
詞源:《三國志·蜀志·董和傳》:“蜀土富實, 時俗奢侈,貨殖之家,侯服玉食, 婚姻葬送, 傾家竭產。”詞由: 東漢末年, 四川這個“天府之國”土地肥沃,物產豐富, 當時人們崇尚奢侈, 有錢的人衣綾羅綢緞, 食山珍海味, 結婚和喪葬, 講求排場, 常常傾家蕩產。這時, 益州牧劉璋手下有個成都令叫董和,他以身作則, 吃粗茶淡飯, 穿粗布衣裳, 并制定了一套規章, 這樣,使有錢人不敢任意違犯, 勤儉的好風尚得以恢復。后來他官至益州太守, 但仍象以前一樣廉潔、清約, 因此, 吏民老弱都十分擁戴他。
詞義: 全部家產都花光了。傾: 倒出。蕩: 掃蕩、弄光。亦作“傾家破產”。
書證: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五:“所以弄得人傾家蕩產,敗名失德, 喪軀隕命。”魯迅《華蓋集·北京通信》:“竟有父母愿意兒子吸鴉片的, 一吸, 他就不至于到外面去, 有傾家蕩產之虞了。”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十五章:“苦主們) 甚至為著打救親人, 不惜傾家破產。”
上一篇:成語《倒行逆施》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先聲奪人》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