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百聞不如一見》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百聞不如一見:bǎi wén bù rú yī jiàn
jian
詞源: 《漢書·趙充國傳》:“百聞不如一見,兵難隃度。臣愿馳至金城, 圖上方略。”
詞由: 西漢宣帝時代, 羌人常侵入邊境騷擾, 還殺死宋城的官吏。宣帝看到告急公文,便立刻召集群臣商議對策。七十六歲的老將趙充國,曾在邊境和羌人周旋過幾十年,這時自告奮勇要求帶兵前去征討。宣帝問他要帶多少兵去?趙充國說:“百聞不如一見。用兵是很難在老遠的地方算計好的,我想到實地調查一下,等定下攻守方略,再行上奏。”宣帝點頭應允。趙充國帶領人馬渡過黃河,偵察了地勢和敵情,又從俘虜口中得知羌人的內部情況,然后定出了勒兵屯守、對羌人分化與各個擊破的策略,奏知宣帝。這樣,很快就平定了羌人的騷擾。
詞義:聽到一百次不如親眼看到一次。表示親眼看到遠比聽人家說來得可靠。
書證:梁信《從奴隸到將軍》下集第五章:“一記者:‘百聞不如一見。將軍!我代表本記者團請教……’”
上一篇:成語《白衣送酒》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盜亦有道》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