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牽蘿補屋》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牽蘿補屋:qiān luó bǔ wū
詞源: 唐·杜甫《佳人》詩:“侍婢賣珠回, 牽蘿補茅屋。”
詞由: 唐乾元二年 (公元759年)秋季, 那是安史之亂發生后的第五年, 已辭掉華州司功參軍職務的大詩人杜甫, 在邊遠的秦州過著漂泊的貧困生活。這期間, 他寫了首《佳人》 詩, 借此表達自己遭淪落但猶不忘國家民族命運的高風亮節。詩篇的大意是: 有位幽居空谷的絕代佳人, 原出身于高門府第, 但生不逢時, 居高位的兄弟慘死于戰亂。由于娘家人亡勢去, 輕薄的丈夫拋棄了她, 另覓新歡。但她沒有被不幸壓倒, 沒有向命運屈服, 吞下了生活的苦果, 獨與深山的草木為鄰了。生活過不去的時候, 就叫貼身侍婢, 出山變賣舊物, 換錢回來買點食物、用具, 還親自把女蘿藤牽到茅屋上修補漏洞空隙。
詞義: 把女蘿藤牽上茅屋以修補漏洞、空隙。蘿: 一種能爬藤的植物。形容生活艱苦, 常修東補西。
書證: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紅玉》:“雇傭耕作, 荷饞誅茅,牽蘿補屋, 日以為常。”
上一篇:成語《牛角書生》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獨善其身》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