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模棱兩可》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模棱兩可:mó léng liǎng kě
詞源:《舊唐書·蘇味道傳》:“嘗謂人曰:‘處事不欲決斷明白, 若有錯誤, 必貽咎譴, 但模棱以持兩端可矣。’時人由是號為‘蘇模棱’。”
詞由: 唐初有個蘇味道, 小時候就很聰明, 二十歲就考中了進士, 做過吏部侍郎。武則天執政的時候,他還擔任過宰相。可是這人辦事缺乏決斷,往往這樣也好,那樣也行,從來不肯明確表示自己的態度。他以為這樣方可不得罪人, 不出錯誤, 即使錯了, 也可以不負責任,以便永遠保住個人的名譽地位。他前后任宰相多年, 沒有一點改革和創新。他曾對別人說:“處理事情不要決斷明確, 不然犯了錯誤就要負責任。模棱兩可, 含含糊糊也就行了。”當時人們因此稱他為“蘇模棱”。
詞義: 含含糊糊, 不明確表態。模棱: 含糊, 不明確。兩可: 這樣也可以, 那樣也可以。
書證: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十章:“他害怕事情一旦變化, 他將有不測大禍, 所以跪在地上回答了一句模棱兩可的話。”
上一篇:成語《桃李滿天下》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欺世盜名》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